八十年代初,地鐵在香港正式通車。時至今日,它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。熟悉的「嘟嘟」聲、親切的車廂廣播,早已留在記憶深處。清晰的中英文雙語標誌,彰顯香港是一個華洋共融的國際城市;標誌裡的中文字,古典優雅,極具特色,深得各界人士的喜愛和好評 ,專稱為「地鐵宋」。

資深字體設計師柯熾堅先生,八十年代在地鐵任職時參與了「地鐵宋」的字體設計。他解釋當年對字體的選擇:「地鐵是一個城市的精神表徵,而宋體,這個帶有濃厚楷書基因的字體,用在車站內的指示牌上,就會自然而然散發出中國傳統的氣氛,符合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的文化特色。宋體的橫豎筆劃比例優雅,具有傳統中國書法的韻味,同時富有現代的氣息,在視覺上顯得格外清新自然,滿足地鐵對導向指示系統 (Wayfinding System) 的設計要求。」

伴隨香港社會走向現代化,中文字體從傳統的毛筆書法、木材雕刻、照相植字等,逐步發展成電腦字體,並在九十年代成為了主流。回顧中文字體的發展歷程,地鐵無疑是先行者,因此造就了「地鐵宋」的歷史地位;但畢竟它是企業的內部項目,以滿足自身的導向指示系統為目的,所製作的漢字只有少量,未能成為通用的字體,甚為可惜。

復刻初代「地鐵宋」的風格,開發一套含有一萬多個漢字的完整字體,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,卻是我們發起這個項目的初衷。與當年「地鐵宋」的造字類似,我們會蒐集屬於八十年代的毛筆書法、木材雕刻、照相植字等文物,分析它們的筆畫特徵,盡可能令新字體保留原來的味道;與當年不一樣的是,現在我們多了三十年設計與製作中文字體的經驗,相信更有能力把產品做好。

把新字體命名為「鐵宋」,是我們對香港八十年代的緬懷,也是我們向電腦造字先驅「地鐵宋」的致敬。期待大家的支持!期待項目的成功!亦期待「鐵宋」早日面世!

項目發起人柯熾堅先生

由於「地鐵宋」的機緣,柯熾堅先生全身投入中文字體設計,陸續完成「儷宋」及「儷黑」等高質量的電腦字體,為中文DTP作出巨大貢獻。 他曾在蒙納 (Monotype), 華康 (DynaLab) 等世界著名的字體公司擔任設計總監,是行業公認的領軍人物。近年柯熾堅先生專注於中文字體設計的教學工作,曾在香港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擔任客席教授;同時積極參加台灣和大陸的學術活動,致力培育新一代中文字體的設計人 才。

步入退休之年,柯老師還有一個未了心願:「無疑,我對『地鐵宋』有一個情意結,畢竟是它帶我進入中文字體設計這條路,也不經不覺做了快四十年啦!把『地鐵宋』做成完整的一套字,是我多年的願望。同時也有幾個其它目的:首先,我知道在兩岸三地有很多喜愛『地鐵宋』的朋友,如果做成一套完整的電腦字體,大家用起來會更方便;其次,『地鐵宋』是許多香港人的共同回憶,甚至可以說是本土文化的其中一種,以電腦字體的數碼方式來重構和保存『地鐵宋』,一定能更好地把它傳承下來;最後,我希望利用一個真實的項目,讓一些喜歡中文字體設計或支持本土文化保育的年輕人參與其中,幫助他們從實踐中成長,薪火相傳!」

最新貼文